阴谋论者眼中的手机热

手机大热,热到不行。

年前的时候,有一个亲戚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做手机?手机真的很好卖啊?

他这个问题,其实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无论跟手机有关系没关系的,都在上手机项目。   

阿里巴巴、乐视、小米、华为、一加、小辣椒、酷派、360、锤子、联想、LG、格力、魅族、努比亚、美图、纽曼、海尔、TCL、康佳、长虹……

这一长串的手机品牌名单,是小编随便便从网上找出来的。其中有互联网公司,有电脑公司,有空调公司,有软件公司,有电视公司,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在发布手机之前,都有自己的主业,跟手机业务没有任何关联。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加入了到了只能手机行业。

不仅如此,甚至有一些网红,也融资进入手机行业。当然,现在没有了声息,不知道他们品牌的手机,到底做得如何。

可以说,大概从2009年开始,国产智能手机便一路大热,到2015年,几乎是有点资本的,都在做或者意图做手机。据说,连腾讯也不例外。

这是为什么?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可是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原因。

因为答案异彩纷呈。

#p#分页标题#e#

小米做手机说是为了“发烧友”,罗永浩说他做手机是为了“情怀”,周鸿祎做手机说是为了“体验”,贾跃亭做手机说是为了“生态”(其实就是推广主业的视频,推高股价)。

那么,究竟什么是什么促使他们转型为手机行业的?

为了要进行品牌卡位,这些品牌的霸道总裁,甚至不惜牺牲色相,不断地开发布会,为自有手机品牌站台,使出浑身解数。

手机的热度,甚至堪比当年的房地产热。

一部小小的手机,怎么可能掀起如此的浪潮?就算是互联网移动端的变革,导致手机成为超级入口,但按照商业规律,他们完全没有必要投入巨资到手机行业,与手机厂商达成特定的合作协议即可,不用如此身体力行。

#p#分页标题#e#

如果说手机行业的利润可观,其实国内品牌手机的利润,不像“肾机”那样高,而是纷纷采取了所谓的低端策略,低价策略,这意味着利润率的降低。上半年被人压着承认某品牌手机“贴着成本卖”后,我就更加不看好手机行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红海。据说周鸿祎为了给大神清库存、打响知名度,降价很厉害,卖一部亏一部。而豪言绝不降价的锤子,也在中高端策略失败后,降价了,也推出了千元机。我一直认为,这些千元机,当作备用是很不错的,但凡对品质稍微有些要求的,怕是会恼出翔。而小米note2,居然能干出换屏的糗事,还被好事者给揭穿了。

看来,卖手机并不赚钱。

那他们又为什么都要介入手机这行?

企业家不是傻子,不赚钱的事,当然不会做。赚钱赚得辛苦的,都会有其他的考虑。

我考虑过以下几种可能:

#p#分页标题#e#

1、他们有把握在低价策略下还能保持利润。方法是:走量情况下的零部件采购的补贴,比如在达到某个量后,零部件供货商会以一定的比率返现;配件质量缩水。

2、通过手机植入互联网服务商的app赚钱,或者其他不大可能为消费者知晓的商业收入。

3、为了抵消“肾机”对手机市场的侵蚀,卖一部手机可能通过政策获取补贴。

4、经济不经济,上市公司缺乏增长点,不得不通过进入大热门手机行业,讲个好故事,拉升股价,以期获得更多的资本市场的收益。

虽然有以上猜想,但却没有证据能证明。既然如此,我甚至更加大胆地猜测:

他们之所以都进入手机行业,卖的并不是手机,而是与手机相关的数据。用户所使用的手机,通讯的次数与频率、跟谁通话、说了些什么、短信内容,以及喜欢上什么网站,用什么支付,经常去哪里,这些都可以存储在手机厂商的服务器上。

#p#分页标题#e#

而用户的这些数据,可以说是大数据。所谓的大数据,其实也是概念,大概的意思是,这些在互联网时代,涉及到最为广泛的用户的每日日常行为的数据,每天存储起来,聚合在一起,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乃至于经济状况和思想偏好,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商业,也可以用于舆情监控、调研、引导,甚至由于调查、取证、跟踪。

想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明朗。不过,我马上开始责备自己,想太多了。他们怎么玩儿,是他们的事,我希望看到的,只是一部可以放心、安全、无忧使用的通讯工具,如此而已。

聪明的你们,对于手机热,你们是怎么看的?如果是元芳,一定会说一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版权声明:
作者:huiasd
链接:https://www.ywlyd.com/yiwu/dianshangzixun/2015/798.html
来源:义乌巍巍中艺进出口有限公司义乌小商品两元店货源批发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