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应该出一期节目:网络互助到底是不是共享经济?
没想到,一个话题,居然把我们编辑部分裂的如此悬殊,这个话题的争议如此之大,我觉得《奇葩说》应该专门出一期节目来讨论。
起因是一个同事报了个选题,说最近流行的网络互助到底是不是共享经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是,其他人全都认为不是。
可能有的读者对网络互助还不太熟悉,这里解释一下,网络互助是利用互联网分摊风险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多见针对疾病的互助。
以某网络互助平台的“重疾互助”为例,用户在网上自助申请,缴费9元即可入群,经过180天的观察期后,一旦你得了规定的25种重大疾病之后,即可获得最高30万的重疾医疗报销。
目前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模式的网络互助还特别流行,很多群的人数都达到上百万了,小的也有几十万之多,市面上已经诞生了十几家此类公司,以前都是捐款捐物,现在,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组建社群,利用社群来应对各种疾病风险。
反对者:
这跟滴滴模式根本不同,分明是保险变异
这种模式怎么能是共享经济呢?按照共享经济的定义,通过暂时转移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形成新经济,网络互助一不存在“闲置资源”的交易,你总不能说用户缴纳的9块钱是闲置资源吧?二是“互助费”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没有分离。
这个定义用在顺风车、民宿短租上确实没毛病,但它是不是衡量共享经济的唯一标尺,而且只是形式层面的定义。
如果生搬硬套这个公式,共享经济=闲置资源交易+所有权和使用权暂时分离+互联网环境,那不就是网络租赁吗?
用来租赁的标的都可以被划为“闲置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暂时分离”就是传统的租赁,那么一切传统租赁行为,搬到互联网上,就可以被称为是共享经济了?那中国最成功的共享经济应该是链家啊!
这好比说,苹果是水果,但是你不能按照苹果的形状来定义水果一样。
闲置资源的所有权不是关键,关键是共享资源带来的效率。
网络互助为何就是共享经济?
上述定义只是共享经济的形式定义,而共享经济的本质定义,是因交易成本下降、资源利用率提高而形成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按照共享经济的本质定义,网络互助一定是共享经济。
首先,从交易成本上看,相比传统的风险分摊模式,网络互助将成本降到了历史最低。
依然以重疾互助为例来说,重疾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低,但一旦发生在单个人的身上,就会不堪重负,中国每年因重疾返贫的家庭不在少数。此类低频率高代价风险的最佳管理方式就是分摊风险。
传统的风险分摊模式因为人员费用高昂,无法做纯粹的风险分摊产品,往往会附加权益,导致门槛上升,成本增加。而网络互助的低组织成本优势,让它能做纯粹的风险分摊产品,以文章开头提到的“重疾互助”来说,最低9元,每个参与者的风险分摊成本已经极低。
而网络互助的低门槛,又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分摊风险,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正向循环,无限逼近整个社会人均大病成本的最低点。
其次,从提高资源利用率看,网络互助将特定人群聚集起来,用集采的价格服务单个用户。尤其在资源稀缺矛盾突出的医疗领域,有重大的意义。
网络互助的价值不仅在于分摊风险,还可以通过社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对接医疗资源,整体降低疾病风险和支出。
他们根据社群的人群特点和不同需求,通过集中采购专家门诊号、专题讲座、体检疫苗等医疗资源和服务,降低参与者的单次医疗成本(比如一次专题讲座,百万人社群共享,人均成本一分钱都不到),帮助他们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
问题是:
我们怎么知道你的钱,是怎么花的?
当然,网络互助也有个死穴,处理不好,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人均互助费虽然比较低,但百万人的社群组成的互助基金也有几千万,甚至几个亿,这笔钱谁来管?怎么用?有没有监督?
这笔钱不摊在阳光下,网络互助就是下一个P2P!
与网络约车一样,监管政策是悬在网络互助头上的达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掉下来殒命。
17互助的创始人高竞透露,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产品上线的第一天起,就将互助资金放在招商银行的专户上,定期公示互助资金的支出。
#p#分页标题#e#
当前,官方将网络互助定义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有益补充,但严禁网络互助非法售卖保险产品,“保监会要求我们明确对参与者提示,网络互助并非保险产品,也不能使用保险专用词汇”。
某网络互助公司的高管也认为,合规化运作是网络互助的唯一出路。这个合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每个社群的互助基金都开设了监管严格的银行资金专户并定期向成员公布余额;第二,每发生一笔医疗报销也会将详情(征得患者同意后也包括患者信息)公示,群内成员可自行组织去探访。
除了外界的监督,组织内部的自查也很有益。比如,“重疾互助”就有一个人性化的设置,除了总的互助基金账户,每个参与者还有个人账户,总账户的变化,与个人账户挂钩(如果发生一起30万的报销,100万用户每人账户减少3毛钱,从9元变成8.7元)。
如此一来,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账户,对基金的整体收支有切实的感受,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有动力关注、监督获助人员是否情况属实。
这种信息共享,恐怕比某些共享专车规则的暗箱操作,更贴近共享经济的本质吧?
一捆柴和一套圈
从点对点共享,到群体性互助,共享经济的表现形式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西方的社会结构,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人际关系就像是“柴束”中并排平行束在一起柴枝一样,平等而简明。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石子投在水面上,一圈圈荡漾开去又互相叠加影响的水轮。因而中国的人际关系有鲜明的“圈子特征”,以家族为核心,你的人脉、人情构成无数圈子,你做不同的事要动用不同的圈子。
相比个体之间的共享行为,以圈子为组织形式的共享,更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各种民间互助组织也早已经证明了这点。
此外,对社会层面来说,更深的意义在于,传统的保险只是对有钱人的保障,尽管大家都知道穷人才需要保险,但是,保险的门槛(资金、理赔、运作模式都是门槛)还是太高了,某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20%多的贫困家庭是因病所致,这个群体才需要一个更低的商业机制给予保障,从而打破阶层的固化才有希望。
所以,出行共享只是共享经济的初级阶段,网络互助可以说是共享经济在中国的进阶版,只要能迈过合规化这道槛,相信其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都会突破想象。
版权声明:
作者:huiasd
链接:https://www.ywlyd.com/yiwu/dianshangzixun/2017/1564.html
来源:义乌巍巍中艺进出口有限公司义乌小商品两元店货源批发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