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装了!不就想蹭范雨素的热点吗?何必假装谈文学
摘要:一群愤世嫉俗的人总在假装“谈文学”
导读:一夜之间,范雨素火了!这个湖北农村出身的育儿嫂用一篇文章刷屏朋友圈,有人称她是下一个余秀华,也有人说她写的很一般,只是正好迎合了城里人的口味。两方观点在社交平台上争吵不休,但在这种争论和热点的背后,我们又到底是在谈论什么?
近日,正午故事取稿自范雨素的《我是范雨素》创造了新的刷屏现象,很多专业人士都求而不得的10W+被这样一位初中毕业、在北京做月嫂的中年大妈收入囊中,仅仅是一篇10W+的诞生就会有很多人来分析了,更何况它还有“农村”、“初中毕业”等等吸引人眼球的标签,各类观点分析也是层出不穷,成为新的网络热点。
一道君大致看了一下,大部分的观点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种观点极力赞扬,称她是下一个余秀华,从农村逆袭的文学作家;另一方则认为她的文章可读性并不高,能大火纯粹是因为个人经历、农村背景的加成,甚至是暴露了人们文字审美上的缺失。
《人民日报》评论称:《我是范雨素》用文学对抗存在的荒芜。很多人也认为她的文章朴实、诙谐,写出了鲜活淋漓的人生。
而知名自媒体人和菜头则模仿《我是范雨素》写了一篇《我是和菜头》,在评论里和罗振宇一起,讽刺了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文字上的审美。
但不论怎样,这场以范雨素为出发点的争论却正在不断的偏离范雨素本人,与其说是在讨论范雨素,不如说是在讨论自己的愤世嫉俗。甚至严重点来讲,这背后隐隐约约透露出的是一个中国两个阶层的对立和隔阂,以范雨素为中心,正逐渐成为知识分子和底层群众们互相抨击的战场。
这种争锋相对的观点讨论这么多,一道君只想问:这又是何必呢?!
有人说是吃惯了龙虾捡白菜,才被感动——这也是怪论,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又有什么意义,这种感动不要也罢;有人说是城里缺农家乐,范雨素的大火是一种猎奇——难道范雨素的经验没有重合的部分?打工人群的生活难道不一直都是社会的痛点?
看了那么多,可能还是余秀华的回应最为中肯,直接表明了她在文学性上差的很远,但是也坚持认为每个生命自有来处和去处。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只谈文、人便好,又何苦扯虎皮做大旗?这对她而言,可能还比不上到手的稿费那样实际和有用。
毕竟,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言论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用文字给自己的生活一点表达的出口。范雨素最初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一点文学热情和稿费而已,初心如此,又何必把她抬高到那样的位置,她又凭什么要接受那么多的苛责?
她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我不适应有这么多人关注我。我对文字没有自信,我也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我也习惯了靠苦力谋生了,而且我对劳动并不惧怕。做小时工、育儿嫂也不是最低的工资,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余秀华回应的后半段:每个坚强的女人都很辛苦,每个生命也都独一无二。新媒体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这么多独一无二的生命都有发声的平台,能让那么多的人都能看到生命的独一无二。至于接下来的争论、炒作、喧嚣,都是对这样的生命的拖累罢了。
写在最后:本身,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就是让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沟通交流,如果一开始,正午故事没有把范雨素实名曝光,那些无谓的争论一定会减少很多。当然,没有那样的一个身份,有没有那样的热点可能也难说了。
#p#分页标题#e#
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经见多了层出不穷的套路,习惯了各路观点的交锋,但归根结底,这些不过是由于浮躁社会下的戾气和不宽容,即使是媒体圈那些所谓知识分子们的深度解读,也不过是被热点和流量裹挟的产物罢了。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有人愿意写,你愿意看,那便是最好的了。所有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都是耍流氓。
最后,一道君想多问一句,不知道你们的朋友圈又被范雨素刷屏吗?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后台留言~
本文为一道自媒体原创发布
版权为一道所有
部分信息来自网络
如有任何需求,请联系ID:yidaozmt
一道自媒体·自媒体人的自媒体
版权声明:
作者:huiasd
链接:https://www.ywlyd.com/yiwu/dianshangzixun/2017/1755.html
来源:义乌巍巍中艺进出口有限公司义乌小商品两元店货源批发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雷帝网)">